阁下观竹笋图
我家庐山下,绿竹常阴阴。
春雷迸狂箨,万点群玉簪。
别来经岁时,肌肉尘土侵。
歘见此图面,醒然豁烦襟。
方幅藏万里,环以青山岑。
旁飞清泠泉,下(豫章本作中)有潇洒林。
恍惚如梦到,杖筇听幽禽。
欲投环堵室,浩渺忽难寻。
人生谅自苦,一官泳蹄涔。
摇尾争光华,岂知沧海深。
虞卿衒白璧,季子夸黄金。
贪得以忘我,俱非贤达心。
何如返乡国,坡坞穷差参。
茅檐当天风,时听笙簧音。
春雷迸狂箨,万点群玉簪。
别来经岁时,肌肉尘土侵。
歘见此图面,醒然豁烦襟。
方幅藏万里,环以青山岑。
旁飞清泠泉,下(豫章本作中)有潇洒林。
恍惚如梦到,杖筇听幽禽。
欲投环堵室,浩渺忽难寻。
人生谅自苦,一官泳蹄涔。
摇尾争光华,岂知沧海深。
虞卿衒白璧,季子夸黄金。
贪得以忘我,俱非贤达心。
何如返乡国,坡坞穷差参。
茅檐当天风,时听笙簧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看到一幅竹笋图后引发的乡愁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开篇回忆家乡美景(前8句):作者老家在庐山脚下,那里绿竹成荫。春天雷雨后,竹笋破土而出,像无数玉簪插在地上。离开家乡多年后,看到这幅竹笋图,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2. 中间描写画中景色(接下来8句):这幅不大的画里藏着万里河山,四周青山环绕,旁边有清澈泉水,下面是一片潇洒竹林。看着看着仿佛真的拄着竹杖漫步林间,听着鸟鸣。想住进画中的小屋,却发现难以找到。
3. 最后抒发人生感悟(剩余部分):作者感叹官场生活就像小鱼在浅水坑里扑腾,人们争名夺利却不知世界之大。像虞卿炫耀白璧、季子夸耀黄金这样贪图外物而迷失自我,都不是明智之举。不如回到家乡,在茅草屋檐下听风吹竹林的天籁之音。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万点群玉簪"这样生动的比喻描绘竹笋破土的美景 - 通过一幅画引发对家乡的思念,构思巧妙 - 把官场比作"泳蹄涔"(小水坑),讽刺那些争名逐利的人 - 结尾"笙簧音"的意象,把风吹竹林的声音比作音乐,充满诗意
全诗表达了厌倦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容易引起现代人对简单生活的共鸣。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