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感慨。
前两句写自己不到二十岁就跟着其他考生一起忙碌应考,那时候就像一只迷路的小鹿一样慌张无措。用"失林獐"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既表现了年轻人的青涩懵懂,又暗示了科举考试这条路的艰难。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现在年纪大了,容貌已经经不起细细描画(意思是不再年轻俊朗了),连当年亲手在堂前种的小树都已经长得苍劲高大。通过"树亦苍"这个细节,巧妙地把时间流逝的感觉具体化——树都长老了,人怎么可能不老呢?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感悟:年轻时为了功名奔波,转眼间青春不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淡淡的惆怅,不是撕心裂肺的悲痛,而是像看着树叶慢慢变黄那样自然又无可奈何的感慨。诗人用种树这个生活化的意象,让抽象的时光流逝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特别能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周必大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