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间的离别和思念,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
前两句写诗人与朋友郑滁州曾经一起在潞水边隐居,回忆起当初在官署共事时经常一起写诗的快乐时光。"避居"说明他们当时可能是为了躲避什么而隐居,"诗兴多"则生动表现了文人相聚的雅趣。
中间四句描写分别后的场景:二月春风吹散了官署的云雾,朋友带着书剑(象征文人身份)前往三吴地区(今江浙一带),却被山河阻隔。诗人想象朋友乘船南下,江边驿站旁春花明艳,船影渐远,最终驶入滁州地界(靠近楚地)。这里用"楚歌"暗示离别的伤感。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你去的滁州有著名的琅琊山,适合做官之余隐居,醉翁亭(欧阳修曾在此写下《醉翁亭记》)周围古树藤蔓缠绕,是个清幽的好地方。诗人用"吏隐"这个词,既说朋友去当官,又希望他能保持隐士般超脱的心态。
全诗通过回忆相聚、描写离别、展望未来三个层次,表达了真挚的友情。最妙的是最后用醉翁亭的典故,既切合滁州地名,又暗含对朋友为官处世的期许——希望他像欧阳修那样,在公务之余保持文人雅趣。诗中"花明江驿""醉翁亭古"等意象清新自然,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画面。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