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挑担晚归的山民心理活动,非常真实动人。
前两句写实景:主人公挑着担子很晚才回家,走在深山里时特别害怕太阳下山。这里的"畏"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天色将晚的紧迫感,又暗示了山路的危险。
后两句写心理:远远望见城里的炊烟,却不敢在山里人家借宿。这里藏着两层意思:一是归家心切,哪怕摸黑赶路也要回家;二是可能暗示山民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宁愿辛苦赶路也不愿在外留宿。
全诗短短20个字,用最朴实的语言捕捉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瞬间。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荷担""畏""不敢"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暮色中匆匆赶路的疲惫身影,感受到他既想快点回家又害怕走夜路的矛盾心情。这种对平凡生活的细腻观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