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渡江后遇雪至黄茅馆已一更矣用禁体
兰桡渡湘水,层云散朝阴。
沙明马首路,霁惬行人心。
俄然集飞霰,忽已迷高岑。
纤纤渐依竹,密密仍穿林。
轻同败叶陨,急赴寒塘沉。
暂止似羞缩,少纵还浸淫。
履破几没淖,衣沾遂盈襟。
每踰篱落入,故向茅檐侵。
因石巧增突,随风或填坑。
原畴失横纵,崖谷无岖嵚。
枝垂惧遭折,啼寂疑尽喑。
遥墟草笠断,晚市炊烟深。
映瓦如欲曙,飘窗静闻音。
贫卧怨衾铁,丰徵欣雨金。
瞩旷愁晃眩,径幽气萧森。
扶舆下泥坂,反旆循溪浔。
黄茅近可辨,敝馆寒难禁。
炉红聊兀坐,酒绿还时斟。
羁怀忆所历,襆被犹豪吟。
沙明马首路,霁惬行人心。
俄然集飞霰,忽已迷高岑。
纤纤渐依竹,密密仍穿林。
轻同败叶陨,急赴寒塘沉。
暂止似羞缩,少纵还浸淫。
履破几没淖,衣沾遂盈襟。
每踰篱落入,故向茅檐侵。
因石巧增突,随风或填坑。
原畴失横纵,崖谷无岖嵚。
枝垂惧遭折,啼寂疑尽喑。
遥墟草笠断,晚市炊烟深。
映瓦如欲曙,飘窗静闻音。
贫卧怨衾铁,丰徵欣雨金。
瞩旷愁晃眩,径幽气萧森。
扶舆下泥坂,反旆循溪浔。
黄茅近可辨,敝馆寒难禁。
炉红聊兀坐,酒绿还时斟。
羁怀忆所历,襆被犹豪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湘潭渡江后遭遇大雪、艰难赶路到黄茅馆的经历,充满了冬日旅途的艰辛与诗意。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出发时的好天气(前4句):清晨渡江时云开雾散,阳光照在沙地上,马儿轻快地走着,晴朗的天气让行人心情愉悦。
2. 突遇暴雪(5-16句):突然下起密集的雪粒,很快遮蔽了高山。雪花像竹叶般纤细,又像落叶般轻盈飘落,转眼间就积满了池塘。雪越下越大,淹没了小路,打湿了衣服,压弯了树枝,连鸟叫声都听不见了。这里用"败叶陨""寒塘沉"等生动比喻,让读者感受到雪的来势汹汹。
3. 雪中赶路的困境(17-24句):原野和山谷都被白雪覆盖,分不清方向。作者拄着拐杖在泥泞山坡上艰难行走,沿着溪流折返。远处村庄的草帽时隐时现,傍晚的炊烟在雪中显得格外浓重。雪光映在瓦片上像天亮了一样,静听窗外只有落雪声。
4. 到达驿站的温暖(最后6句):终于看到黄茅馆的轮廓,但破旧的驿站难以抵挡严寒。作者围着红炉取暖,喝着温酒,回忆这一路的艰辛,裹着被子仍忍不住吟诗抒怀。最后这个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炉火温酒,突显出旅途的艰辛与文人苦中作乐的情怀。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暴雪的动态描写,用"纤纤""密密""轻同败叶""急赴寒塘"等词语,把雪花从飘落到堆积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通过"履破""衣沾""扶舆下泥坂"等细节,真实再现了古人风雪赶路的不易。最后在驿站的小酌吟诗,又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风雅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