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宿徐州堤上
青山无数争来前,黄河春水流涓涓。
三年燕赵饱尘土,眼明喜见江南天。
高楼倚空殊岝崿,苏子风流浑如昨。
滔滔浊水来昆仑,千古何人见消落。
层城华居十万家,春来飞遍桃李花。
通衢南北集行旅,夕阳烟火纷周遮。
长堤去水不盈丈,峨峨倒压重城上。
可怜性命轻蜉蝣,忍使儿童狎波浪。
朝廷恩大多灵威,岁发帑藏防堤围。
黄金百万亦虚掷,居民苦瘠蛟龙肥。
间关一夕河堤宿,隔岸疏镫出茅屋。
夜半风声若海潮,顿使危心生远目。
君不见桃源口决十丈余,万姓飘荡都为鱼。
儒生叹息空道路,归来还读《河渠书》。
三年燕赵饱尘土,眼明喜见江南天。
高楼倚空殊岝崿,苏子风流浑如昨。
滔滔浊水来昆仑,千古何人见消落。
层城华居十万家,春来飞遍桃李花。
通衢南北集行旅,夕阳烟火纷周遮。
长堤去水不盈丈,峨峨倒压重城上。
可怜性命轻蜉蝣,忍使儿童狎波浪。
朝廷恩大多灵威,岁发帑藏防堤围。
黄金百万亦虚掷,居民苦瘠蛟龙肥。
间关一夕河堤宿,隔岸疏镫出茅屋。
夜半风声若海潮,顿使危心生远目。
君不见桃源口决十丈余,万姓飘荡都为鱼。
儒生叹息空道路,归来还读《河渠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徐州黄河堤岸上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黄河的壮阔与沿岸百姓的艰辛。
开头四句写景:无数青山仿佛争相涌到眼前,春天的黄河水缓缓流淌。作者在北方(燕赵)漂泊三年,满身尘土,如今看到江南的天空,眼前一亮。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江南的明媚与北方的苍凉。
接下来四句怀古:高楼耸立,让人想起苏轼的风流往事。浑浊的黄河水来自遥远的昆仑山,千古以来无人见过它干涸。这里借黄河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中间八句写民生:徐州城繁华,春天桃李盛开,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但堤岸离水很近,仿佛压在城上。百姓性命如蜉蝣般脆弱,孩子们却还在水边玩耍,令人心痛。朝廷虽拨款治水,但效果有限,钱花了,百姓依旧贫苦,而洪水(蛟龙)依然肆虐。
最后八句抒情:作者夜宿堤岸,听到风声如潮,心生忧虑。他想到桃源口决堤的惨状,百姓流离失所,而读书人只能空叹,回家继续研究治水的书。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治水无力的无奈。
全诗以黄河为背景,既有壮丽的自然描写,又有深沉的社会关怀,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刻观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