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水乡夜景。
前两句写萤火虫的微光在黑暗中忽明忽暗地闪烁,突然一阵急风吹来,萤火虫又飞回了湾口。这里用萤火虫的飞行轨迹,生动地表现出夜晚水边的静谧与灵动。
后两句镜头转向更深的夜色:在茂密的水草丛中,突然出现一支摇动的船桨,这桨声轻轻摇进了渔人的梦境。诗人用"一枝橹"这个精巧的意象,把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连接起来,仿佛整个夜晚都沉浸在朦胧的睡意中。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这个"梦里来",它让整幅画面顿时有了梦幻色彩。我们分不清是渔人真的在划船,还是这只是梦中的景象;也分不清是桨声惊醒了梦,还是梦本就包含着桨声。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诗人用萤火、湾风、水草、船桨这些简单意象,就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水乡之夜,展现出中国传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