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景惠和兴化教谕三首 其二

朝游夹漈山,漈水何涟漪。
暮登石门山,山石亦差差。
水石太古色,山人去何之。
君今游此山,为予访颓基。
多谢吹藜翁,七略今有归。
矧兹十室邑,文献犹庶几。
君子乐育才,薪槱理不遗。
白袍久延伫,雪立风披披。
喣之以惠风,畅若春阳熙。
前程虽云迈,来者犹可期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去兴化担任教谕(古代教育官员)时,诗人对他的嘱托和期望。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人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开头四句写景,诗人回忆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夹漈山和石门山,那里的山水古朴宁静,但现在已人去山空。这里用山水永恒与人世变迁形成对比,暗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中间部分诗人嘱托友人:你这次去兴化,请帮我寻访那些已经荒废的文化遗迹。感谢那些像"吹藜翁"(指勤奋读书的学者)一样的人,让珍贵的典籍得以保存。虽然兴化地方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诗人鼓励友人要乐于培养人才,就像收集柴火一样不遗漏任何可用之材。

最后诗人用生动的比喻表达期望:学生们像穿着白袍的学子长久等待教导,像立在风雪中的人渴望温暖。希望友人用春风般的教诲温暖他们,让教育像和煦的春阳一样滋养人心。虽然前路漫长,但后来者仍可期待。

全诗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友人要尽心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诗人用山水、春风等自然意象,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表达得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重视教育的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