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两个历史典故来探讨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问题,核心思想是:立场不同,评价就不同。
前四句讲了两件事:
1. 鲧(大禹的父亲)因为偷了天帝的"息壤"治水,结果被杀死在羽山。这里暗含疑问:鲧偷东西是为了救人,该不该受罚?
2. 商朝遗民在周朝建立后,有人反抗被称作"顽民",有人合作被称作"义士",同样是商朝人却得到不同评价。
中间两句是作者观点:
圣贤本应公平,但现实中是非判断常常不公正。就像渔网只能网住鱼却网不住水,人们制定的"是非标准"也常常漏掉真相。
最后两句点破现实:
人心本来没有固定的是非标准,所谓的对错不过是人为制定的规则。就像用渔网捕鱼,你以为抓住了真理,其实只是被自己设定的规则困住了。
全诗用简单比喻揭示深刻道理: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评判标准往往取决于立场。提醒我们要跳出固有框架看问题,警惕被别人的"是非观"束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