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其二
共居天地间,大类一间屋。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宁从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推排出高下,何异车转毂。
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
谁令尘垢昏,浪与纷华逐。
譬如薪中火,外照不自烛。
感君探至道,劝我减粱肉。
虚心有遗味,实腹不须粟。
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
息微知气定,睡少验神足。
胡为嗜一饱,坐使百神哭。
要知丹砂异,不受腥腐触。
可怜山林姿,自缚斗升禄。
君看出世士,肯屑世间福。
宁从市井游,与众同碌碌。
不愿束冠裳,腰金佩鸣玉。
斯人今何在,未易识凡目。
恐在庐山中,飞翔逐黄鹄。
试用物色寻,应歌紫芝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用日常事物作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人生如屋的比喻(前12句)
诗人把天地比作一间大房子,所有人都在里面生活。就像车轮转动有高有低,人生也有起起落落。生死就像昼夜交替,祸福总是相伴相生。人们常常被世俗欲望蒙蔽,就像木柴燃烧时能照亮别人却照不到自己。
2. 理想的生活态度(中间16句)
朋友劝诗人减少物质享受,这让他领悟到:心灵充实比吃饱更重要,精神高尚胜过外表华丽。少睡觉反而精神更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会让精神痛苦。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像仙丹一样纯净,不受世俗污染。可惜很多人为了微薄俸禄束缚了自己。
3. 对隐士的向往(最后8句)
诗人向往那些超脱世俗的高人,他们宁愿做个普通百姓,也不愿当官显贵。这样的人可能隐居在庐山,像黄鹄一样自由飞翔。要找到他们,可能需要听他们唱的超凡脱俗的歌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大房子""车轮""木柴"等常见事物比喻人生,通俗易懂
- 提出"心灵充实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的生活智慧
- 表达了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
- 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哲理又不失诗意
苏轼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起伏很正常,不要被物质欲望束缚,保持精神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