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傍晚的萧瑟景象,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前两句写深秋时节的景象:十月的北风宣告一年将尽,长安街道上的黄土弄脏了读书人的帽子。这里用"催岁阑"暗示时光飞逝,用"污儒冠"暗指文人处境的艰难。
中间四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抒发感慨:夕阳下归巢的乌鸦,长空中艰难飞行的大雁,这些景物都暗示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热官"指有权势的官员,"冷语"暗示世态炎凉,诗人既想拜访权贵又担心遭遇冷眼,只能借酒消愁。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独自吟诗直到深夜,就像一棵光秃秃的树无法抵御寒冷。这个比喻既写实又深刻,将外在的寒冷与内心的孤寂融为一体,突出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全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天典型景物的描写,把自然界的衰败与人生的失意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孤独感。特别是最后枯木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哲理,很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