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乐慢 晴郊纪胜

春水如油,吴船似屋,较他亭馆还多。
燕翻油幕,鸟啄银铃,分棚占断晴坡。
花面梅妆,看帽萦竹粉,袂掠兰莎。
蜂蝶媚春罗。
成团打块婆娑。
正春压歌场,花抬酒价,半天戏鼓嵯峨。
曼衍鱼龙遍,念奴悄试一声歌。
急拍将阑,氍毹畔、暝翠微波。
春游晚、半城夜火,盈盈细马双驮。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郊外热闹欢快的游乐图景,用生动的画面和活泼的节奏带我们穿越回古代的春日盛会。

上片开头用"春水如油"形容阳光下水波粼粼的质感,"吴船似屋"的大船和密集的亭台楼阁,立刻勾勒出繁华的水乡场景。接着用燕子掀翻帐篷、鸟儿啄食铃铛的调皮细节,展现万物在春光中的欢腾。人们精心打扮:女子面贴梅花妆,帽檐沾着竹粉,衣袖掠过香草;蜂蝶成群缠绕着春衫起舞,这些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花香。

下片转入更热烈的场景:歌场里春意正浓,鲜花抬高了酒价,戏鼓声响彻云霄。"鱼龙曼衍"的杂耍表演遍布各处,歌女轻轻试嗓的细节尤其动人。随着节奏加快,表演接近尾声,地毯边暮色渐起。最后以"半城夜火"中骏马驮着游人归家的温馨画面收尾,灯火与马蹄声为整天的狂欢画上余韵悠长的句号。

全词像一部快慢镜交替的春日纪录片,既有蜂蝶成团的微观特写,又有戏鼓嵯峨的宏大场面,通过视觉(油幕银铃)、听觉(戏鼓歌声)、嗅觉(兰莎花香)的多重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春游的极致快乐。最妙的是结尾的夜火与归马,在热闹过后留下一丝温柔的惆怅,让人回味无穷。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