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古代官员在干旱季节前往玉泉山求雨的场景和心情,非常接地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焦急的等待
开头就说已经等了十天("十日期还过"),按照节气该下雨的"分龙"时节也过了(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二十后是龙王分区域下雨的日子),但天空还是尘土飞扬("堀堁镇扬埃"),庄稼都快枯死了("麰䅘"指麦子)。这种急切感就像现代人看着天气预报天天等雨的心情。
2. 虔诚的祈祷
诗人把泉水称作"德水",相信它有灵性("真灵矣"),盼着能降下大雨("甘膏冀霈哉")。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就像老一辈遇到旱灾时去庙里烧香的心态。
3. 反常的气候
特意提到今年闰五月,夏至来得特别晚("是岁逢闰五月二十四日始夏至"),节气乱了套。这种观察很像今天我们会说"今年天气不正常"。
4. 矛盾的心情
抬头看云看到眼睛发酸("云望目惟倦"),越看越失望("兴转灰")。最后两句说自己是来办公事求雨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匪为豫游来"),透着一种无奈——明明在风景名胜区,却根本没心思欣赏。
全诗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靠天吃饭"的古代农民和官员面对旱灾的无助,那种望眼欲穿等雨来的焦灼特别真实。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共同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