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太夫人挽词

风树秋悲乞暂闲,寿星宵陨几时还。
子同房杜经纶地,夫在荀陈伯仲间。
恩重七封开表海,行高三美勒名山。
犹言未足平生养,看即元台恨莫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琦为齐国太夫人(一位地位尊贵的女性长辈)写的悼念之作。全诗通过几个层次表达哀思,同时赞颂逝者的品德与家族荣耀。

首联用"风中秋树"的萧瑟景象比喻丧母之痛,说连秋风中的树木都暂时停下悲鸣(暗指自己无法停止悲伤)。"寿星陨落"指德高望重的太夫人去世,反问"何时能回来",凸显不舍。

颔联称赞太夫人的儿子(即作者同僚)像房玄龄、杜如晦(唐初贤相)一样有治国才能,丈夫家族堪比荀氏、陈氏(东汉名门),通过历史名人衬托家族地位。

颈联写太夫人受皇帝七次封赏("七封"显殊荣),品德高尚如高山值得刻碑铭记。"三美"可能指她的德行、才学、治家三种美德。

尾联最动人:说子女们总觉得还没尽够孝心("未足平生养"),如今望着高耸的墓台("元台"),只剩无法再尽孝的遗憾。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跨越千年依然令人共鸣。

全诗巧妙融合个人哀思与时代特色,既遵守挽诗的庄重格式,又通过"风树暂闲""恨莫攀"等生动比喻让情感自然流露,展现出宋代士大夫家庭重视孝道与门风的价值观。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