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渡口望青原山

曾闻净居寺,说法雨花繁。
不识山中路,独寻沙际村。
岩光含群象,溪声息众喧。
欲持无上义,一一问青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青原山净居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禅意与自然的向往。

开头两句"曾闻净居寺,说法雨花繁"像是听人说起过这座寺庙的盛况——高僧讲经时天花乱坠,让人心生向往。但紧接着"不识山中路"笔锋一转,诗人其实并不认识路,只能沿着河边的村落摸索前行,这种反差反而增添了真实感。

中间写景的"岩光含群象,溪声息众喧"特别生动:岩石的光影里仿佛藏着万千景象,溪水声盖过了尘世喧嚣。这两句不仅画面感强,更暗含禅意——自然景物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诗人想带着对佛法的终极疑问,去向青原山寻求答案。这里的"无上义"指最高深的佛法真谛,"一一问青原"既是对山的拟人化,也暗示着求索之路需要循序渐进。

全诗妙在将寻路过程与求索真理自然结合:迷路时的茫然、沿途的景物感悟、最终的坚定求问,就像修行者参禅的三个阶段。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通过一次普通的登山经历,让人感受到"佛法在世间"的禅机。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