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岁末时节与好友分别的场景,充满深情与不舍。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岁末在龟峰山与好友相聚,却又要远行。"惜同心"三字直接道出对志同道合友人的珍视。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离别情景:雪后乱山中把酒言欢,白云芳草间互赠信物(分簪),夜烛下听猿啼断肠,江边看雁影渐远。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充满象征,残雪、乱山暗示人生坎坷,白云、芳草象征高洁情谊,猿声、雁影更添离愁。
最后两句是临别赠言:夸赞对方才华出众(名下俊逸),将他的赠诗比作贵重黄金,既表达对友人才华的钦佩,也暗含这份情谊的珍贵。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山、雪、云、雁等自然景物与烛火、赠簪等人文细节的结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冬日送别时那种温暖又惆怅的复杂心绪。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