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送别的动人画面,用简单却生动的语言传递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前两句"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像电影镜头:马儿在岸边嘶鸣徘徊,不肯离去;即将远行的船只已经要调转方向。这两个细节暗示离别在即,通过动物的反应和船只的动作,巧妙烘托出人的不舍。
后两句"江头瞑色深,挥袖依稀见"把镜头拉远:暮色笼罩江面,越来越暗,只能隐约看见送别人挥动的衣袖。这里用暮色加深的视觉变化,把离别的时间流逝感具象化,而"依稀见"三个字尤其传神,既写实(天色已晚看不清),又写情(离别时泪眼朦胧的视觉感受)。
全诗短短20个字,没有一个"愁"字却处处是离愁。诗人选取了马嘶、船转、暮色、挥袖四个动态意象,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这场沉默而深情的送别。最妙的是结尾定格在挥袖的剪影上,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这一别之后,何时能再见?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