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杂诗 其十一 (庚戌、辛亥稿,清宣统二年、三年、民国元年)

伯牙台上记留题,更写丰湖五别词。
竹叶蔗渣俱妙笔,米颠书法杜陵诗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晚期的一首怀古诗,写的是诗人游览惠州西湖时留下的感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 伯牙台上记留题:这里提到的“伯牙台”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名胜之地。传说中,伯牙(古代著名的琴师)曾经在这里弹琴。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在名胜之地留下自己的题词或诗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或感慨。

2. 更写丰湖五别词:丰湖是惠州西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五别词”,可能指的是关于丰湖的五首离别词。离别词通常用来表达与朋友或景物的离别之情。诗人在这里,不仅写了自己对伯牙台的留题,还写下了与丰湖相伴的离别之感。

3. 竹叶蔗渣俱妙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竹叶和蔗渣比作妙笔。这里的“竹叶”和“蔗渣”实际上是古代文人用来写字的纸张。诗人在这里赞美了古代文人用简单的材料也能写出美妙的诗句。

4. 米颠书法杜陵诗:这里提到了两个古代文人的例子。“米颠”是指宋代的书法家米芾,他的书法以洒脱闻名;“杜陵”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号。诗人将“米颠”的书法风格和“杜陵”的诗歌作品并列,赞美他们各自在文学和书法上的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人雅士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诗人对美好时光和文化遗产的怀念。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