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宿馀杭仙泉寺留题

祭庙回来略问禅,苏墙莎径碧山前。风疏远磬秋开讲,水响寒车夜救田。

蓝绶有香花菡萏,竹窗无寐月婵娟。自惭政术贻枯旱,忍卧松阴漱石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中元节(鬼节)夜宿寺庙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自省。

前四句写景:
诗人祭拜完祖庙后顺路探访寺庙,看到爬满藤蔓的白墙、长满野草的小路和青翠的山峦(苏墙莎径碧山前)。秋风送来断断续续的诵经声(风疏远磬),夜里还听见水车汲水灌溉的声响(水响寒车),说明当地正遭遇旱情。

中间两句写夜宿体验:
诗人注意到自己的官服(蓝绶)沾染了荷香(花菡萏),在竹窗边失眠时望着皎洁的月亮(月婵娟)。这里用荷香和月光衬托出寺庙的清幽环境。

最后两句抒情:
诗人惭愧自己执政能力不足导致旱灾(自惭政术贻枯旱),但面对清泉松影的美景(忍卧松阴漱石泉),又忍不住想在此休憩。这种矛盾心理展现了古代官员既想承担责任,又被自然美景吸引的真实心态。

全诗通过"旱灾"与"清泉"的对比,巧妙地将个人享受与民生疾苦并置,在优美景色中暗含深刻的自省,比单纯写景的诗更有思想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