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仲贞

山中注易不须删,稷下谁知有鹖冠。
我自最怜嵩少色,白云披褐几回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学者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前两句"山中注易不须删,稷下谁知有鹖冠"是说:我在山中注解《易经》,不需要别人来指正修改;那些在繁华都市追求功名的人,哪里知道还有我这样戴着鹖冠(隐士的帽子)的人存在呢?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主人公超然物外的姿态。

后两句"我自最怜嵩少色,白云披褐几回看"更生动:我最爱嵩山年轻的容颜(指山中景色),常常披着粗布衣服,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白云缭绕的美景。这里的"披褐"既指简朴的衣着,也暗喻淡泊的心境;"几回看"则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

全诗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的闲适生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就像现代人偶尔也会向往放下手机,去山里住几天那样,诗人把这种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写得格外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