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居之作亭山间名之以宜谓四时之皆宜也其后寓安有亭未名居之使榜以似宜寓安虽从之而其诗乃有未必输公之语气似未平也寓安欲余赋诗因为解纷且以见二公相忘之意
先生有亭宜四时,乃使寓安名似宜。
寓安口诺心未肯,更欲老翁聊决疑。
老翁百事尽称好,一生和罗常作椎。
况是宜亭颇静秀,闻说似宜尤复奇。
两山相望俱不恶,二老较胜知何为。
会当扶病蹑双屐(徐本作屣),携酒君家为君醉。
不知春事已过眼,但见此亭俱可意。
且对青山食蛤蜊,一笑谁能知许事。
寓安口诺心未肯,更欲老翁聊决疑。
老翁百事尽称好,一生和罗常作椎。
况是宜亭颇静秀,闻说似宜尤复奇。
两山相望俱不恶,二老较胜知何为。
会当扶病蹑双屐(徐本作屣),携酒君家为君醉。
不知春事已过眼,但见此亭俱可意。
且对青山食蛤蜊,一笑谁能知许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赞美一座亭子,同时也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首先,作者称赞这座亭子叫做“宜”,意思是四季都适宜,非常美。这个亭子是朋友祁居之的,他让作者给亭子命名,作者就给它取名为“似宜”,因为这个名字既符合亭子的特点,又给人一种四季皆宜的感觉。
然后,作者提到朋友寓安虽然同意了这个名字,但他的诗中却流露出一种不太平顺的语气,似乎有些不满。这可能是由于他对亭子名字的命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最终还是尊重了作者的意见。
接着,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这座亭子的喜爱。他认为这座亭子非常安静美丽,而且听说“似宜”这个名字更是让人惊喜。他还提到,两座山相对而立都很美,他和寓安两位老人相比,各有千秋。
最后,作者提出要带着病体,穿上轻便的鞋子去朋友家喝酒,一起享受美景。他感慨春天已经过去,但这座亭子依然让人心情愉悦。他还提到,在这里对着青山吃蛤蜊,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亭子,展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乐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