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人日登大明寺平山堂

水云远带山容,天分江影平于槛。
湖山宾主,一杯欲酹,寒波澹澹。
林表明金,舟痕纡绿,归鸦数点。
正芜城登眺,锦帆行处,凭栏久,浮云敛。
千古文章光燄。
向尊前,照人胸胆。
翛然遗世,先生与我,相望无念。
十里春风,百年歌吹,一声钟梵。
待披襟立尽,桥头残月,听松涛撼。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正月初七(人日)登上大明寺平山堂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上片(前八句)像一幅水墨画:
1. 开篇用"水云远带山容"勾勒出山水相连的远景,江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甚至与栏杆齐平,突出登高望远的开阔感。
2. 接着把湖山拟人化,说它们像主客相对。作者想用一杯酒祭奠山水,却见寒波荡漾,暗示内心的不平静。
3. "林表明金"四句是黄昏特写:阳光给树梢镀金,船痕在水面划出绿痕,归巢的乌鸦变成天边的黑点。这些细腻观察让静态画面活了起来。

下片(后十句)转入抒情:
1. 站在扬州(芜城)城头眺望,看着当年隋炀帝锦帆经过的地方,直到浮云散尽,显出历史的沧桑感。
2. 提到"千古文章",说好作品能照亮人心。面对酒杯(尊前),作者与古人(可能指欧阳修等曾在此题咏的名士)精神相通,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3. 最后用声音营造意境:春风吹拂、歌舞升平与寺庙钟声交织。结尾三个动作很有电影感——敞开衣襟伫立,看桥头残月,听松涛轰鸣,把豪迈之情推向高潮。

全词妙在:
- 空间感强:从远山到近水,从天空到地面,视角不断切换
- 动静结合:静止的山水与流动的云、波、船形成对比
- 古今交融:眼前景与历史典故自然衔接
- 结尾有力:用"披襟""立尽""听涛"的肢体语言,代替直抒胸臆

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既记录风景,又记录看风景时澎湃的心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