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玩的欢乐画卷,语言明快,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节日氛围拉满
开篇就用"倾城"二字,让人瞬间看到全城百姓倾巢而出踏青的热闹场面。"艳阳天"和"清明上巳"点明这是三月三传统春游节日,阳光正好,适合外出撒欢。
2. 春天会说话
诗人笔下的春天是动态的:桃花李花在风中摇曳("骀荡"),湖光山色格外鲜亮,连山谷都回荡着游人新谱的曲子。最妙的是写湖面倒影——"波底妆光",仿佛湖水也在欣赏姑娘们精心打扮的妆容。
3. 快乐进行时
彩船在波光里穿行,还没到傍晚("迟日未西")人们就已玩嗨了。结尾镜头定格在绿杨树下,秋千上的身影随风轻荡,这个"柔弱"不是无力,而是形容杨柳枝条和秋千上的人那种轻盈柔美的姿态。
全诗就像一段春日Vlog,有阳光滤镜、欢声笑语的特效,最后还给秋千上的身影来了个慢镜头。诗人捕捉的不是宏大场面,而是那些让普通人会心一笑的细节——新做的曲子、精心化的妆、微醺的快乐,这些穿越千年的小确幸,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