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老

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榜鸳鸯起。
平明系缆石桥亭,惭愧冒寒髯御史。
结交最晚情独厚,论心无数今有几。
寂寞抱关叹萧生,耆老执戟哀扬子。
怪君颜采却秀发,无乃迁谪反便美。
天公欲困无奈何,世人共抑真疏矣。
毗陵高山锡为骨,陆子遗味泉冰齿。
贤哉仲氏早拂衣,占断此山长洗耳。
山头望湖光泼眼,山下濯足波生指。
倘容逸少问金堂,记与嵇康留石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钱端安和他弟弟的赠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的旅途画面
诗开头用"鸳鸯湖月夜"和"孤舟系缆"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航图。苏轼说自己这个"冒寒的胡子御史"清晨停船时感到惭愧,这里既写实又暗含对自己官场身份的疏离感。

2. 深厚友情
"结交最晚情独厚"直接表白: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交情特别深厚。用"萧生""扬子"两个典故,说他们像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其实是夸朋友有才但不得志。

3. 逆境中的豁达
说朋友被贬官后反而气色更好("颜采秀发"),这是典型的苏轼式幽默——把倒霉事说成好事。他认为这是老天爷拿他们没办法("天公欲困无奈何"),世人排挤他们是没眼光的。

4. 对隐士生活的赞美
后半段集中写钱弟弟的隐居生活:用"锡山骨""冰泉水"形容环境清冽,说这位仲氏先生早早辞官,独占山水之乐。"洗耳""濯足"都是古代隐士的经典动作,表达超脱世俗的姿态。

5. 用典自然
最后提到王羲之(逸少)和嵇康两位名士,暗示如果能像他们那样寻仙访道、品尝山泉就太好了。这些典故用得自然,不显得生硬。

全诗妙在把官场失意写得轻松洒脱,把寻常送别写出神仙意境。苏轼特有的乐观精神贯穿始终:被贬官算什么?正好享受山水;认识新朋友晚算什么?感情反而更真。这种化沉重为潇洒的笔法,正是苏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