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丹霞山拜访澹公禅师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羁旅漂泊的惆怅。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目的地——丹霞山,这座名山自古就享有盛名。诗人用"高住"二字,既形容山势高耸,也暗指澹公禅师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
中间四句是诗中最生动的部分:诗人站在江边,看到山崖上的洞窟和半山腰的树林泉水,仿佛仙境。他想象禅师的生活——在竹林环绕的草屋里静修,清晨做着清梦;在开满梅花的石屋中参禅,远离尘嚣。这里用"清霄梦""石屋禅"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
最后两句转折,诗人感叹自己还在为俗事奔波,只能远远望着山中的云烟,无法像禅师那样超脱。这种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山水、梅竹等意象,展现了隐士生活的宁静美好,同时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看得见却得不到"的遗憾,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山水时那种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