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宿峡

天上猿千树,声含秋雨哀。
二禺峰窈窕,三峡水潆洄。
帝子吹箫去,仙人采竹来。
夕阳烟翠满,愁见望夫台(峡中有望夫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宿峡(今广东清远飞来峡一带)的山水风光和神话传说,充满哀愁的意境。

前两句写景:天上仿佛有千万棵树上猿猴啼叫,声音里带着秋雨的凄凉。这里用夸张手法("千树")和拟人手法("声含哀"),让读者感受到峡谷的幽深和萧瑟。

三四句继续写景:二禺山(峡中两座山峰)秀丽深邃,三峡(指中宿峡段)的水曲折回旋。"窈窕"形容山色柔美,"潆洄"形容水流蜿蜒,画面感极强。

五六句引入神话:传说中舜帝的妃子(帝子)曾在此吹箫,仙人也曾来采竹。这两个典故给山水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传说。

最后两句转向抒情:夕阳下,山间弥漫着青翠的雾气,而望夫台(望夫石)的传说更让人心生愁绪。这里用"愁见"直接点出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人间悲情融为一体。

全诗特点
1. 视听结合:猿声、水声、箫声是听觉,山峰、水流、夕阳是视觉,立体呈现了峡谷的生动画面。
2. 虚实相生:实写山水,虚写神话,让景色更有层次感。
3. 情感递进:从萧瑟的秋景到哀愁的传说,最后落在"愁"字上,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核心情感:诗人借山水和传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世悲欢的淡淡哀愁,尤其是望夫台的典故,暗含对离别与等待的同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