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安陵同蔡成之发舟

亢帆安陵浦,泛舸清川浔。
渚枉倦回沿,厓倾诧崎嵚。
寒原变凄候,浮霭散层阴。
落日隐丛薄,孤霞冒平林。
虽同佳人娱,屡兴游子吟。
登高谁为情,枉兹岁物侵。
旷达获自古,维絷惭在今。
缅怀篱下菊,结念丘中琴。
川涂渺无绪,风波浩难任。
行因逐物役,杳然返素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乘船出游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也流露出游子漂泊的愁绪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写乘船出发的场景:船帆高扬驶离安陵渡口,小船在清澈的河湾中前行。这里用"亢帆"、"泛舸"等动态词语,营造出启程时的轻快氛围。

接着描写沿途风光:小船绕过弯曲的沙洲,两岸陡峭的山崖令人惊叹。这里通过"渚枉"、"厓倾"等词语,展现出曲折多变的水路景观。随后笔锋一转,写深秋时节的萧瑟:原野变得寒冷,雾气笼罩天空,夕阳隐没在树丛间,晚霞孤零零地挂在林梢。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秋景图。

虽然与友人同游本该欢乐,但诗人却屡屡想起游子的哀愁。这里"佳人"指同游的友人,"游子吟"暗示思乡之情。重阳登高本是传统习俗,但诗人感叹:如今登高还有谁真正懂得这份情意?只能眼看着岁月流逝、万物凋零。

诗人表达了对古人旷达胸怀的向往,又惭愧于自己被世俗束缚的现实。他特别怀念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生活,也向往伯牙"丘中琴"那样的知音之情。最后以水路茫茫、风波险恶作结,暗示人生旅途的艰难,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生活的渴望。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边是壮阔的山水秋色,一边是细腻的内心独白,两者相互映衬。诗人用"孤霞"对应自己的孤独,用"风波"比喻人生坎坷,将自然景象与情感完美融合。特别是结尾"返素心"的愿望,道出了许多人在喧嚣生活中渴望回归本真的共同心声。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