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肖龙的学子进京赶考的场景,充满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轻松幽默的情调。
前两句用"海国钓鳌客"比喻郑肖龙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春城飞燕时"点明送别的时节是春天。中间四句生动描写赶考场景:马背上插着双花(可能是装饰),一天之内就逛遍了京城;明月照耀着繁华的都城,皇帝("重瞳"指帝王)也会赏识他的才华。
最后两句特别有趣:说郑肖龙虽然长得清瘦(昌图是他的姓,这里代指他),但不用担心皇帝赐驴骑(典故:古代皇帝有时会赐驴给体弱的官员代步)。这里既是对友人身体的调侃,也暗示他根本不需要特殊照顾,定能凭实力获得成功。
全诗语言明快,通过"钓鳌客"、"飞燕"、"双花"等鲜活的意象,把送别场景写得生气勃勃。最后用"赐驴骑"的典故开玩笑,既化解了离别的伤感,又表达了对友人满满的信心,展现了古人送别时既真挚又洒脱的情谊。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