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答景仁老兄赠别之句

古人一去心不传,举世谁复知其天。
奔趋嗜欲名利境,浩荡势若飘风旋。
嗟予慨此其已久,矧复痼疾霾云烟。
禅关夜扣手剥啄,丹经昼诵心精专。
十年齐楚得失里,醉醒梦觉今超然。
迷心昧性哂竺学,贪生惜死悲方仙。
如何懒惰行不力,日月逝矣羲和鞭。
祇今已□远玄象,羡子正似方来川。
何忧功名与事业,但要溥博而渊泉。
不见君家鼻祖开圣学,照耀今古书三篇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景仁的赠别之作,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和对友人境界的赞赏。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对世俗的批判
开头几句说古代圣贤的精神已经失传,现在的人都在追逐名利欲望,像被狂风吹着跑一样停不下来。作者感叹自己早就看透了这种风气,但又被疾病和烦恼困扰("痼疾霾云烟"),暗示现实生活的沉重。

2. 修心之路
中间写自己通过参禅打坐("禅关夜扣")、研读道家典籍("丹经昼诵")来寻求超脱。经过十年在现实得失中的挣扎("齐楚"指战国时的强国,比喻世俗竞争),终于达到清醒超然的境界。他批评佛教("竺学")让人迷失本性,又嘲笑道教("方仙")贪生怕死的追求。

3. 时间焦虑与自我反省
作者懊恼自己懒惰拖延("日月逝矣"用神话中太阳车夫羲和鞭策日车的典故),虚度光阴。提到"远玄象"(可能指偏离正道),反而羡慕友人像奔流的江河一样充满生机。

4. 真正的价值主张
最后点明核心思想:不必执着功名事业,关键要培养像深渊大海般的深厚品格("溥博渊泉")。用对方祖先(可能指孔子)开创儒学、留下经典("书三篇")的例子,说明精神传承比世俗成就更重要。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飘风旋"比喻名利追逐的盲目,用"渊泉"比喻深厚修养,形象生动
- 坦诚自我矛盾(既超然又焦虑)显得真实可感
- 最终提出精神境界高于世俗成功的价值观,在今天仍有启发

诗中"剥啄"(敲门声)、"羲和鞭"(太阳车)等典故的化用,既增加了文化厚度,又不影响整体理解,展现了宋代文人诗融哲理于生活的特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