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 其七 代刘公干

我后赫斯怒,整驾东南征。六军如飞集,列植龙陂城。

皑皑霜风至,肃萧戈甲鸣。长飙转沙砾,仰视白日冥。

流波一何劲,金鼓悲且清。连鸢下青云,毛血洒隰坰。

发机入微妙,观者无不惊。壮士以慷慨,各奋先登情。

释此荐嘉客,濡翰叙平生。篇章信绮丽,新诗雅以精。

小臣在缇幕,起坐怀同声。戎事谅非难,但恐沈痼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军事行动,同时融入了文人雅士的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战争场面的震撼描写 开头用"我后赫斯怒"(君王震怒)带出军队出征的浩荡气势。诗人用"飞集"形容军队集结之快,用"霜风""戈甲鸣"营造肃杀氛围。特别生动的是"长飙转沙砾,仰视白日冥"——狂风卷起沙石,连太阳都变得昏暗,让人仿佛亲眼看到沙场飞沙走石的景象。后文"连鸢下青云"(战鹰俯冲)、"毛血洒隰坰"(羽毛与鲜血齐飞)的细节,更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感。

2. 战士与文人的双重视角 诗中既有"壮士慷慨""奋先登"的热血战士形象,又突然转入"释此荐嘉客"(放下武器招待宾客)的文人雅集场景。这种反差很有意思:前脚还在描写弓弩精准发射("发机入微妙")的惊心动魄,后脚就开始"濡翰叙平生"(蘸墨书写人生),展现了古代文人"上马杀敌,下马赋诗"的特质。

3. 深层的人生感慨 最后四句透露出诗人的真实心境:虽然身处军帐("缇幕"),但真正向往的是与同道"同声"唱和。他认为打仗本身不难("戎事谅非难"),更担心的是被世俗痼疾束缚("沈痼婴"),这或许暗指官场沉浮或理想受挫的无奈。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金戈铁马与文人风雅自然交融,既让人感受到"金鼓悲且清"的战场壮烈,又体会到"新诗雅以精"的艺术追求,最终回归到对自由精神的渴望。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法,正是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典型风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