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桥
志士各有立,处死焉能同。
当时百里奚,亦不殉虞公。
况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
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
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
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
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
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
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
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当时百里奚,亦不殉虞公。
况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
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
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
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
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
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
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
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人应该为什么样的主人效忠?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忠诚"的独特见解。
诗中首先提出一个现象:有志之士各有立场,面对死亡时的选择也不同。比如百里奚(秦国名臣)就没有为原主人虞国国君殉葬。接着用晋国案例说明:智氏家族并非真正的君主,豫让(春秋刺客)为他们效忠并不合理。
作者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建立在"知己"关系上。就像朋友之间互相理解才能肝胆相照,士人也应该为真正懂自己的人付出生命。这种不因境遇改变而变节的品质值得赞扬。
但作者反对无条件的君臣忠诚。如果强调"不管君主是否贤明都要效忠",这种说法就站不住脚。最后提到厉叔(另一历史人物)虽然壮烈,但带着怨恨赴死,并非真正的忠诚。
全诗亮点在于打破了"愚忠"的传统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才是忠诚的基础。这种思想在当时很超前,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真正的忠诚不是盲从,而是双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