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珠江午日观渡(丁酉)》,描述了诗人在珠江边午后观赏渡船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诗人传达了对异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
首句“蛮歌抚节下空江”,描述了江面上有人在唱歌,歌声随风飘荡,仿佛在江面缓缓流淌。这歌声可能来自远处,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这里的“蛮歌”指的是不同地区的民间歌曲,也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地方可能与家乡不同。
第二句“画舸朱旗得几双”,接着描述了江面上的船只和旗帜。船只装饰华丽,旗帜鲜艳夺目。诗人感叹这样的船只和旗帜在他所处的地方并不常见,表现出一种异乡的异样感受。
第三句“想像戈船犹汉日”,诗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汉代,那时的军队船队船只也十分壮观。这句话与前面的描述形成对比,不仅突显了当前渡船的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第四句“忽惊风土异乡邦”,诗人突然意识到,眼前的景物与家园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对比让他感到有些陌生和惊讶。
第五句“芙蓉远水迷花渡”,描述了远处水面上的荷花与渡口的景象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仙境,但也带有一些迷离之感,暗示了诗人对异乡景色的独特感受。
第六句“琥珀深杯覆酒缸”,写诗人举杯饮酒的情景,琥珀色的美酒仿佛来自远方,增添了异国风情的气息。
最后一句“近市青楼经乱尽,知无红粉出当窗”,诗人提到靠近市场的青楼(妓院)已经因战乱而荒废,没有女子在窗前出现。这句话表达了战乱给当地带来的破坏,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切感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异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思考。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