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二首

滟滟流光浅,娟娟泛露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
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成。欲为千里别,倚幌独含情。
凝颦立户前,细魄向娟娟。破镜徒相问,刀头恐隔年。
轻轻摇远水,脉脉下春烟。别后春江上,随人何处圆。

现代解析

《初月二首》以新月初升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一幅充满离愁的月夜图景。

第一首从月光写起:月光像流动的水波般轻盈,又像露珠般晶莹剔透。这里用"滟滟"形容月光流动,"娟娟"突出月光的柔美。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把新月比作云间探出的龙爪、帘幕上悬挂的玉钩,既新奇又贴切。后四句转入抒情:看到月宫桂树还未长大、仙人身影尚未成形,诗人联想到自己即将远行,只能独自倚窗望月,满含不舍之情。

第二首聚焦人物形象:诗人皱眉站在门前,凝望纤细的新月。这里"细魄"指新月纤细的形态。随后用"破镜"比喻残月,用"刀头"(环的谐音,暗示团圆)表达对重逢的担忧。后四句写月光轻轻摇曳在远方的水面,温柔地笼罩着春日的薄雾。最后诗人设问:离别后春江上的月亮,会跟随他人去何处圆满呢?这一问既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又暗含对重逢的期盼。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把常见的新月景象与离别情感完美融合。通过龙爪、玉钩等生动比喻,让月亮有了生命;又通过"破镜""刀头"等双关语,巧妙传达复杂情感。最后那个关于月亮为谁而圆的疑问,更是道出了天下离人的共同心声,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