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胜利后的和平景象,展现了军民同庆的喜悦氛围。
前两句用"阳罗洑"、"黄陂路"、"滠口湖"、"孝感河"四个地名,勾勒出战场周边的地理环境。这些具体的地名让读者能想象出真实的战场场景。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战前战后的变化:战鼓声曾经响彻南草市,敌人的血腥气几乎要污染长江;而现在家家户户的狗都不再惊慌吠叫,军营门口天天都传来胜利的歌声。这种对比生动表现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最后两句点明胜利的原因:既靠朝廷的威望仁德,也靠将士们的浴血奋战。这里既肯定了朝廷的领导,也赞扬了前线将士的功劳,体现了一种平衡的褒奖方式。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具体的地名、生动的场景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诗人没有刻意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真实场景,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