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社第十二集止庵相国招饮桃源隐酒楼所设食器为陶文毅公书屋遗制限七古陶字韵
相公治具遮老饕,大案截饼羞豚羔。
缥渺蜃楼压歌吹,掠眸海色明秋毫。
去国公孙隐阛阓⑴,酒帘自诡秦人逃。
食器叠叠故家物,益阳胡承安化陶。
二公勋伐在社稷,前后奋起持旌旄。
书屋胜赏备掌故,缩摹磁面穷镌雕。
摩挲盘盂视传砚,冰玉馀韵回醇醪。
乡味相公互劝客,怀贤惑旧增烦劳。
祇今托世同传舍,安问兵略筹盐漕(胡文忠辑有《读史兵略》。)。
醉饱摩腹仰天叹,硬句说食犹能豪。
缥渺蜃楼压歌吹,掠眸海色明秋毫。
去国公孙隐阛阓⑴,酒帘自诡秦人逃。
食器叠叠故家物,益阳胡承安化陶。
二公勋伐在社稷,前后奋起持旌旄。
书屋胜赏备掌故,缩摹磁面穷镌雕。
摩挲盘盂视传砚,冰玉馀韵回醇醪。
乡味相公互劝客,怀贤惑旧增烦劳。
祇今托世同传舍,安问兵略筹盐漕(胡文忠辑有《读史兵略》。)。
醉饱摩腹仰天叹,硬句说食犹能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桃源隐酒楼举办的文人雅集,主题围绕美食、怀旧与家国情怀展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宴饮场景(前八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宴会:宰相(止庵相国)准备了丰盛美食招待老饕们,大餐桌上摆着切好的面饼和烤乳猪。酒楼如同海市蜃楼般华美,连酒杯都映着秋日波光。这里暗藏一个典故——酒楼取"桃源"之名,就像秦朝人为避战乱躲进桃花源,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最特别的是餐具,用的是已故陶澍(陶文毅公)书房传下来的陶器,带着历史厚重感。
2. 器物背后的情怀(中间八句) 这些陶制餐具引出两位湖南籍名臣(陶澍和胡林翼)的功绩,他们曾执掌军政大权保卫国家。诗人像鉴赏古董般抚摸这些杯盘,感觉它们像传世砚台般珍贵,连酒都因盛在这些器皿里变得更醇厚。主人用家乡风味招待客人时,大家不禁怀念先贤,既感动又有些伤感。
3. 时代感慨(最后六句) 诗人突然转入深沉思考:人生就像暂住的旅舍,当年这些名臣钻研的兵法、盐运等治国方略,如今还有谁关心?酒足饭饱后摸着肚子望天叹息,唯有通过写诗来抒发豪情,用"硬句"(铿锵有力的诗句)记录这场带着历史温度的饭局。
全诗巧妙地将一次饭局升华成文化记忆的传承,通过餐具这个载体,串联起美食享受、文人雅趣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睹物思人"的惆怅——辉煌的过往与现实的落寞形成强烈对比,而诗歌成了抵抗遗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