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徽宗杏花村图

宜春小苑春风香,宣和秘殿春昼长。帝所神霄换新诰,江南花石催头纲。

至尊盘礴自游艺,宛是前身画师制。岁时婚嫁杏花村,桑麻鸡犬桃源世。

杏花村中花冥冥,纥干山雀群飞鸣。巾车挈箧去何所,无乃负担趋青城。

君不见杏花寒食钱塘路,鬼磷灯檠风雨暮。麦饭何人浇一盂,孤臣哭断冬青树!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宋徽宗的画作《杏花村图》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画中理想世界与现实悲剧,深刻揭露了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

前八句描绘画中景象:春风拂过皇家园林,徽宗在宫殿悠闲作画,仿佛天生就是画家。他笔下的杏花村充满田园诗意——村民在花季嫁娶,过着桑麻鸡犬的安宁生活。这里用"桃源世"强调画中世界如世外桃源般美好。

中间四句笔锋骤转:画中杏花深处鸟雀纷飞,看似祥和,却暗喻百姓被迫逃亡("巾车挈箧"),像当年蜀国百姓被逼迁往青城山一样凄惨。这里用"纥干山雀"典故暗示国破家亡的征兆。

最后四句直指现实:寒食节的钱塘路上(南宋都城),只有鬼火在风雨中飘摇,无人祭奠逝者("麦饭"指祭品),亡国臣子对着象征宋室的冬青树痛哭。与开篇的春日美景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画中桃源"与"亡国惨状"的残酷对比。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1)用"以乐景写哀"手法,用绚烂画境反衬亡国之痛;2)通过"杏花"意象串联全篇,从画中鲜花到现实鬼火,完成从盛世到衰亡的叙事;3)结尾"孤臣哭树"的意象极具冲击力,将个人艺术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警示统治者沉迷艺术误国的悲剧。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