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长期贫病交加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与两位同样贫困的朋友之间的苦中作乐。
开头两句说自己病了很久越来越严重,生活穷困到极点反而看开了。用"慵增剧"这种矛盾的说法,表现病人对病情恶化的麻木感。"途穷事转迂"像在说:反正已经穷到底了,反而不用着急了。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贫困:说自己像枯树一样干瘦,穷得连锥子(最便宜的工具)和立锥之地都没有。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喝酒聊天(挥麈指清谈),敲着酒壶唱歌。这种反差特别动人——明明穷得叮当响,却还在苦中作乐。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看着篱笆下开得正艳的菊花,反而笑话菊花太孤单。这里藏着三层意思:一是菊花再美也只能孤芳自赏,二是他们虽然穷但至少有朋友作伴,三是用"笑"字把贫困的悲哀转化成了幽默。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这种"穷开心"的态度。作者不卖惨,而是用自嘲的方式,把三个穷光蛋的日常生活写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人情味。特别是最后突然去"嘲笑"菊花,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让整首诗在辛酸中透出温暖。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