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用松树枝制作毛笔的过程,并借笔抒怀,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前四句讲制作毛笔:春天从瘦硬的松枝上取材,精心削制成笔管,再配上长毫(毛笔尖)。新笔像鸡爪般刚劲(鸡距指雄鸡后爪),笔管上的松纹如龙鳞般自然展现。这里用"鸡距""龙鳞"的比喻,既写出毛笔的形态,又暗含刚健之气。
后四句转入抒情:这支笔承载过大夫(屈原)的志向,现在想书写伯夷(商朝隐士)的高洁。当山居的隐士赠予我这支笔时,让我这个俗世中人感到惭愧。诗人通过"大夫笔写隐士节"的转折,既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又流露出对自身未能完全超脱世俗的反思。
全诗妙在将日常小事(制笔)与精神追求(慕贤)自然结合,松笔的刚劲与隐士的风骨相互映衬,最后"愧汝曹"的收尾尤其耐人寻味——不是标榜清高,而是真诚袒露内心的挣扎,这种真实感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