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的池塘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写景:
夕阳下,野树和稀疏的藤蔓投下阴影,半池残水透着夏日傍晚的凉意。这里用"野树""疏藤""残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闲适又略带寂寥的夏日氛围。
后两句抒情:
诗人独自徘徊在林间,心中充满对友人的思念和惆怅。"盍簪"原指朋友相聚时把发簪合在一起,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聚"的期盼。
全诗妙在:
1. 用夏日傍晚的静谧景色,自然引出思念之情
2. "半池残水"既是实景,也暗喻诗人不圆满的心境
3. 最后用"何时再盍簪"的问句作结,让思念之情更显真挚动人
诗人没有直白地说"我想你",而是通过夏日林塘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淡淡的惆怅和对重逢的期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