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塾
瓮大萧斋里,蓬头满坐徒。
徒能歌欸乃,那易识之无。
弄舌如林鴂,挥毫成墨猪。
有时离管束,乘间纵嬉娱。
雉鷇巢中探,枭卢局上呼。
瓦钱充府库,土饭出庖厨。
削竹放嚆矢,折荆舞湛卢。
攀援竿可上,搏斗械无须。
亦有守攻术,宁无割据图。
罗喽呼阵阵,喇叭响乌乌。
斩木揭竿辈,赴汤蹈火俱。
奔腾尘障目,击刺血污颅。
怯或离三舍,勇犹敌万夫。
威扬真寨主,面缚即降俘。
作剧虽多术,论材犹下愚。
师威宜莫及,夏楚异长殳。
徒能歌欸乃,那易识之无。
弄舌如林鴂,挥毫成墨猪。
有时离管束,乘间纵嬉娱。
雉鷇巢中探,枭卢局上呼。
瓦钱充府库,土饭出庖厨。
削竹放嚆矢,折荆舞湛卢。
攀援竿可上,搏斗械无须。
亦有守攻术,宁无割据图。
罗喽呼阵阵,喇叭响乌乌。
斩木揭竿辈,赴汤蹈火俱。
奔腾尘障目,击刺血污颅。
怯或离三舍,勇犹敌万夫。
威扬真寨主,面缚即降俘。
作剧虽多术,论材犹下愚。
师威宜莫及,夏楚异长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活泼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乡村私塾里顽童闹学的趣味场景。全诗像一组动态镜头,把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和私塾教育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篇先交代环境:一个像瓦罐般简陋的教室里,挤满头发蓬乱的小学生。这些孩子只会哼唱渔歌(欸乃),却连最简单的"之""无"二字都认不全。他们像树林里的八哥鸟叽叽喳喳,写字时墨团糊满纸像胖猪——这些比喻既形象又带着善意的调侃。
中间部分用大量生活化细节展开"顽童百态":溜出课堂掏鸟窝、赌铜钱、玩打仗游戏。把瓦片当钱币,捏泥巴做饭菜,削竹竿当弓箭,挥树枝作宝剑。最精彩的是描写"军事游戏":孩子们分成两派模拟攻城略地,有的扛着竹竿当旗帜,有的满脸泥灰装伤员,胆小的躲得老远,勇猛的自比将军。这些充满童趣的描写,让人仿佛听见满院的嬉闹声。
结尾笔锋一转:别看孩子们闹腾得凶,只要老师拿出戒尺(夏楚),立刻又变回乖顺的学生。这种反差既点出传统教育的威严,也暗含对童真天性的包容。全诗没有说教,而是用鲜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严厉的私塾里,童年的生机依然像野草般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