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日登越王台的诗词,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登台的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为你分析这首诗词。
首句“闲陪小队出山椒”,作者悠闲地参加一支小队伍,一起登上越王台所在的山顶。这里的“山椒”就是山顶的意思。
第二句“为有吴歌杂楚谣”,在登山的过程中,作者听到了江南的吴歌和楚地的歌谣,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吴歌和楚谣都是古代的一种民歌形式,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地域特色。
第三句和第四句“从道菊花如昨日,要看汤饼作三朝”,作者描述了自己看到菊花盛开,想到吃汤饼庆祝重阳节的情景。重阳节有吃汤饼的习俗,而这里提到的“三朝”,可能指的是连续三天庆祝重阳节。通过这两句诗,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五句和第六句“千重岭海供横槊,一带风烟听采樵”,描绘了越王台周围的壮丽景色。千重岭海和一带风烟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横槊和采樵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里的“横槊”可能指的是江上的船只,“采樵”则是采柴的意思。
最后两句“凭杖折冲如此好,不应东去更乘轺”,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展望。凭杖折冲意味着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闯荡天下,不应东去更乘轺则表达了作者不想向东进一步发展的决心,可能是因为作者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态,或者有了新的生活规划。这里的“乘轺”是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用来指代旅行或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山赏景的过程,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未来展望。语言生动易懂,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