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祠观河歌

桐柏之山兮高峨峨。
下有清淮兮汎滥多。
浩浩洋洋兮殚为洪河。
殚为洪河兮浮齧桑。
走临淮兮腾维扬。
使淮水其安流兮河弗逆。
经之营之兮匪伊朝夕。
乌用白马兮湛玉璧。
驾飞龙以周游兮,指旧川以为期。
彼滔滔兮来迎,澹容与兮河之湄。
荷盖兮骖螭。
登东陆兮遐思。
揽日月兮时正中。
奠四海兮将焉穷。

现代解析

这首《惠济祠观河歌》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淮河与黄河交汇的壮阔景象,同时融入了治理水患的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自然力量的震撼(前六句)
开篇用"高峨峨"形容桐柏山的高耸,山下淮水"浩浩洋洋"最终汇入黄河,形成"浮齧桑"(淹没桑田)、奔腾向扬州方向的汹涌洪流。这里用动态的动词"走""腾"让读者仿佛看到洪水肆虐的场景。

2. 治水的智慧(中间六句)
笔锋转向治水理念,提出让淮水安流、黄河不逆流的治理目标。"经之营之"强调治水需要长期规划,比"白马玉璧"(古代祭祀河神的仪式)更实际。诗人想象驾着飞龙巡视河道,以"旧川"(自然河道)为治理标准,体现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3. 天人合一的境界(后六句)
结尾转为浪漫想象:洪水变成"来迎"的温和姿态,在河岸从容流淌。诗人以神话意象(荷盖为伞、螭龙驾车)登上高处,在日月照耀下思考治水工程的意义——最终是为了"奠四海"(安定天下)。将具体治水升华到造福苍生的高度。

全诗巧妙融合写实与想象,既有"齧桑""腾扬"等具象洪水描写,又有"飞龙""螭车"的神话元素。最独特的是把治水工程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人"人水和谐"的生态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