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见新月

每讶沙如月,龙蟠作后山。
如何今夜月,却又学沙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诗人常常觉得地上的沙丘形状像月亮,而蜿蜒的山势又像一条盘踞的龙。但今夜看到天上的新月时,突然发现月亮反过来模仿起了沙丘弯曲的形态。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的对比制造出巧妙趣味:
1. 第一句用"沙如月"建立日常观察,沙丘的弧线常让人联想到月牙
2. 第二句把山脉比作盘龙,给画面增添神话色彩
3. 后两句突然转折:原本是沙模仿月,今夜月亮却"学"起了沙的形状,这种主客颠倒的写法让静止的景物产生了互动感。

诗人用拟人化的"学"字,把月亮写得像个调皮的学生,让常见的自然景象突然活了起来。这种跳出常规的观察角度,正是古代诗歌"无理而妙"的典型表现——看似不合常理(月亮怎么可能学沙丘?),却生动地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惊喜发现。

全诗语言简单如白话,但通过沙、龙、月三个意象的循环比喻,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月夜沙山图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