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汪伯玉的深情之作,通过佛教意象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命哲理的感悟。
前两句"龙宫开净业,鹫岭学枯禅"用两个佛教圣地比喻逝者生前的修行——"龙宫"象征汪伯玉在尘世建立功业(净业),"鹫岭"(佛陀讲经处)则暗指他晚年参禅悟道。两个意象形成入世与出世的对比。
中间四句描绘逝者的精神境界:"障息三天外"说他的烦恼已消散在九霄云外;"神游万劫前"写其灵魂穿越时空;"空花函谷梦"用老子出关典故,暗喻人生如梦幻泡影;"祇树肇林缘"以佛陀在祇园精舍说法的典故,暗示逝者与佛有缘。
最后两句"谁复偕苏晋,长斋绣佛筵"最动情:用唐代苏晋(虔诚佛教徒)自比,痛失知音的寂寞跃然纸上——再没人陪自己吃斋念佛了。"绣佛筵"这个细节描写,让抽象的悼念变得具体可感。
全诗将佛教典故化为思念的语言,既赞颂逝者超脱生死的境界,又饱含"知音难再"的哀伤。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宏大佛理背后藏着的真挚友情——那些共同修行的日常,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