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擅长画竹的僧人(上人)游历五台山归来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禅意与艺术相融的美感。
前两句"泠泠苍玉洒毫端,雪作天花石作坛"用比喻手法描写上人作画:笔尖挥洒时像苍翠玉石碰撞般清脆,画出的竹子如雪花般纯净,画纸仿佛成了石头垒成的神圣坛场。这里把艺术创作比作一种神圣仪式,突显上人画技的高超与作画时的虔诚心境。
后两句"识是清凉吾自性,归来明月满长干"转入禅理:上人在五台山(佛教清凉圣地)领悟到"清凉"就是自己本心的境界,归来时内心如长干里(金陵地名)的月光般澄澈通透。这里的"明月"既是实景,也象征开悟后明净无染的心灵状态。
全诗巧妙串联起三个核心元素:画竹的艺术、五台山的禅修、金陵的月色,通过"清凉"这个关键词将外在景物与内在修行联系起来。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月光洒满归途的画面,既宁静优美,又暗含"明心见性"的禅机,让读者感受到艺术与修行达到至高境界时的空明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