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①

岭南十月春渐回,妍暖先到前村梅。
问君何处得此妙,一枝冷艳随霜开。
长江凛凛欲奔岸,乃见好事移墙隈。
初疑渗漉入瘴雾,更欲寂寞埋烟煤。
微风不动暗香远,淡月入户空徘徊。
坐看粉黛化腐恶,岂但桃李成舆台。
我行万里厌穷独,疾病未已心先灰。
对此不觉三叹息,恐是转侧同南来。
异乡久处少意绪,破壁相对无根荄。
古来寒士每如此,一世埋没随蒿莱。
遁光藏德老不耀,肯与世俗相追陪。
轮囷离奇(原校:一作濩落)多见用,牺尊青黄未为灾。
含⑴毫吮墨去颜色,况自不必⑵须穿栽。
岁穷路远莫惆怅,此去保无蜂蝶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岭南早春的梅花图景,同时借梅花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独特风姿。岭南十月(农历)春意刚露头,梅花就率先开放。诗人惊叹这枝梅花的奇妙——它不惧霜冻,在凛冽江边和荒僻墙角依然开得冷艳脱俗。这里用"瘴雾""烟煤"等词渲染环境的恶劣,反衬梅花的不凡。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由物及人,写诗人的身世之叹。看到梅花,诗人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的孤苦("穷独")、未愈的疾病和灰暗的心情。他感觉自己和这株梅花同病相怜——都是离开故土来到南方,在破败环境中顽强生存。这里用"无根荄"(没有根基)暗示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

第三部分(后八句)借梅花表达人生态度。诗人认为自古寒士就像这梅花,虽然被埋没在草野间,但恰恰因此保全了高洁品格("遁光藏德")。他用两个典故说明道理:弯曲的树木反而会被匠人选用("轮囷离奇多见用"),彩绘的酒器("牺尊青黄")虽然华贵却失去了本性。最后劝慰自己:不必刻意修饰("含毫吮墨去颜色"),只要保持本真,就不必担心小人猜忌("蜂蝶猜")。

全诗最动人的是梅花与诗人命运的相互映照:恶劣环境中,梅花依然暗香浮动;人生困顿时,寒士更要坚守本心。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显达,而在于内在的坚守。这种"穷且益坚"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