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二(景仁)所藏黄山图
新安老子何嬉顽,看山不饱思吞山。
胸中荦确化清墨,失醉吐出千烟鬟。
山邪云邪倏灭没,恍兮惚兮难追攀。
群峰夺路石根走,睇视一缕飞桥弯。
云门两峰最巉绝,岝㟯横起通元关。
何人振衣立长啸,木叶脱落生秋颜。
俯几寂听𥈭眙久,魂去飒若风吹还。
尺缯非小世非大,高视叠巘卑尘寰。
茫茫造化本一气,元精只在秋毫间。
要令开卷荡心魄,想见放笔愁神奸。
惜哉吾生不得往,诹度妙景空回环。
黄生去后山色死,清水白石哀潺潺。
竦身指点旧游处,出入高下穷险艰。
危吟已拚鬓发断,久病岂惜腰躯孱。
归来拂袖出奇句,似哂壮士投荒菅。
男儿途穷葬岩谷,有泪不对蓬蒿潸。
我歌君诗愤才薄,复见此画悲缘悭。
惜哉吾生不得往,纵死恨血千年殷。
胸中荦确化清墨,失醉吐出千烟鬟。
山邪云邪倏灭没,恍兮惚兮难追攀。
群峰夺路石根走,睇视一缕飞桥弯。
云门两峰最巉绝,岝㟯横起通元关。
何人振衣立长啸,木叶脱落生秋颜。
俯几寂听𥈭眙久,魂去飒若风吹还。
尺缯非小世非大,高视叠巘卑尘寰。
茫茫造化本一气,元精只在秋毫间。
要令开卷荡心魄,想见放笔愁神奸。
惜哉吾生不得往,诹度妙景空回环。
黄生去后山色死,清水白石哀潺潺。
竦身指点旧游处,出入高下穷险艰。
危吟已拚鬓发断,久病岂惜腰躯孱。
归来拂袖出奇句,似哂壮士投荒菅。
男儿途穷葬岩谷,有泪不对蓬蒿潸。
我歌君诗愤才薄,复见此画悲缘悭。
惜哉吾生不得往,纵死恨血千年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痴迷黄山的老画家(新安老子)将胸中壮丽山景化为水墨丹青的神奇过程,以及诗人观画后既震撼又遗憾的复杂心情。
全诗可分三部分理解:
1. 画家的神奇创作(前8句) 诗人用夸张手法表现老画家对黄山的痴迷——看不够就想"吞下山"。他喝醉后胸中坚硬的山石都化作水墨,笔下涌现出云雾缭绕的千峰万壑。画中景物似真似幻,陡峭的山峰像在抢夺道路,石根仿佛在移动,只有一道飞桥隐约可见。这种描写既展现了画作的生动传神,也凸显了画家"胸有成山"的非凡功力。
2. 画中黄山奇景(中间12句) 具体描写画中最险峻的云门双峰,以及画中人在山巅振衣长啸的场景。诗人观画时完全沉浸其中,感觉灵魂都被画作吸走。他强调虽然画作尺幅不大,但气象万千,将造化自然的精气神都凝聚在笔尖。这里通过"魂去风吹还"的奇幻体验,侧面烘托出画作惊人的艺术感染力。
3. 观画的遗憾与共鸣(后12句) 诗人表达不能亲临黄山的遗憾,称赞黄生(藏画者)能通过画作重温旧游。最后转为慷慨悲歌——有志男儿宁可葬身山野也不对蓬蒿流泪,既是在赞美画中体现的黄山气魄,也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结尾重复"惜哉吾生不得往",与开篇呼应,使遗憾之情更显深沉。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种情感的交织:对艺术创造力的惊叹(如"失醉吐出千烟鬟")、对自然伟力的崇拜("茫茫造化本一气"),以及才士不遇的悲愤("男儿途穷葬岩谷")。诗人将看画体验写得如同亲临险境,最后落回现实时的巨大落差,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