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故人山房壁

薜萝深隐似仙家,半亩荒园祗种茶。
涧口香泥行鸟迹,帘前春雨落松花。
遥钟漠漠青林晚,远瀑淙淙白日斜。
拂壁为君书此去,明朝相忆隔烟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宛如仙境的隐士居所,充满了宁静自然的田园气息。

首联"薜萝深隐似仙家,半亩荒园祗种茶"开篇就勾勒出一个被藤萝缠绕的幽静住所,像神仙住的地方一样。主人只在这半亩小园里种了些茶树,简单朴素中透着超脱世俗的意味。

颔联"涧口香泥行鸟迹,帘前春雨落松花"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山居生活的细节:溪水边的泥土散发着清香,上面留着鸟儿的足迹;春雨轻轻落下,松花随风飘到门帘前。这些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松花的香气。

颈联"遥钟漠漠青林晚,远瀑淙淙白日斜"将镜头拉远:远处寺庙的钟声在暮色中隐约传来,青翠的树林渐渐暗下来;瀑布的水声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清脆。这些声音和光影的描写,营造出悠远宁静的意境。

尾联"拂壁为君书此去,明朝相忆隔烟霞"点明这是在朋友家墙壁上的题诗。诗人说:我在你墙上写下这首诗,明天我们就要分别,只能隔着云雾山色互相思念了。这个结尾既表达了友情,又延续了全诗飘然出尘的氛围。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隐士生活的恬淡美好。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把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喧嚣、清新脱俗的世界。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闲适生活态度,以及朋友间淡泊却真挚的情谊。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