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翁亭歌

一翁亭高半空住,老健身轻若平步。
昔约隐者招不来,今日招魂返何处。
亭压峻岭出茂林,百里山水如镜聚。
俯窥井邑在涧底,凤台狮子沈烟雾。
豁然气象心胸开,阴晴异景天际来。
巧思难穷画工笔,冥搜不尽诗人才。
春归谷暖花卉乱,士女游嬉情烂漫。
暑风清快秋思多,玉树琼楼雪中看。
时时独上凭危栏,为爱孤松不可攀。
百年天畀作伴侣,偃蹇肯落尘凡间。
有时携琴坐松下,竹径虽扫门常关。
风吹清韵月散影,家僮不至那知还。
有时为招三两客,对松置酒味松德。
坏梁栋挠彼小材,大夫自是粗官职。
醉来摩松鳞触手,污松以官亦何有。
许由洗耳常不嗔,伯夷饿死吾无取。
登亭自负只一翁,四海退者岂我同。
多缘失志畏罪废,往往养誉要王公。
我由兰署出持节,按道适至亲庭中。
亟遭大变仅存息,无复有意图勋庸。
遂沥丹诚叩天阙,乞得真馆栖玉隆。
岁馀尚厌仕籍在,抽簪解组颜犹红。
是非荣辱自此杜,生事无忧付农圃。
种蔬植果鸡鱼肥,日具宾庖式歌舞。
斯亭最后得景多,百年过半能几何。
经营土木亦可止,尽取此生适而已。

现代解析

这首《一翁亭歌》是一位老者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深情自述,用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感慨,展现了他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

1. 开篇点题:孤高自在的隐居生活
“一翁亭”建在高山上,老人虽年迈却步履轻盈。他提到过去想隐居的人请不来,如今自己却在这里安家。这暗示了他主动选择隐居,而非被迫逃避现实。

2. 亭中观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从亭中俯瞰,百里山水如镜,城镇藏在深涧,凤台狮子峰隐没在雾中。这些描写不仅展现壮丽景色,更体现老人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视角。他感慨自然美景难以用画笔描绘,也非诗人能写尽——这是对自然之美的至高赞美。

3. 四季流转中的生活情趣
春天山谷花开,游人嬉戏;夏日凉风、秋日思绪、冬日雪景,老人在不同季节感受不同韵味。他尤其爱独坐亭中,与孤松为伴,强调松树“不肯落尘凡”的品格,实则是自喻清高。

4. 隐居日常:琴酒自娱的哲学
老人常带琴在松树下弹奏,竹径无人,家门常关,享受无人打扰的宁静。他也会邀友饮酒,借松树比喻人的品格:嘲笑世俗中“小材”充栋梁,而真正的“大夫”(指松树)反被轻视。醉后抚摸松树粗糙的树皮,他自嘲“用官职玷污松树又如何”,表达对功名的蔑视。

5. 批判世俗:我的隐居与众不同
老人自负地表示,自己的隐居和那些“因失意或怕罪而躲起来”“假装清高讨好权贵”的人不同。他曾为官(“持节”指担任要职),经历家庭变故后彻底看淡功名,主动辞官归隐,追求“种菜养鸡”的朴实生活。

6. 人生终章:珍惜当下,适意而活
最后他感叹人生过半,建亭修屋只是为了让余生更舒适。结尾“尽取此生适而已”是核心——不追求虚名,只求按自己的心意活着。

诗词魅力:
- 画面感强:如“春归谷暖花卉乱”“玉树琼楼雪中看”,四季美景跃然纸上。
- 对比手法:用松树的刚直对比官场的虚伪,用自己主动隐居对比他人被迫逃避。
- 语言直白有力:比如“污松以官亦何有”“是非荣辱自此杜”,毫无矫饰,直抒胸臆。

核心思想:这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自然中找到精神归宿的故事。他批判功利社会,但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构建自己的诗意生活——种菜、弹琴、赏景、会友,在平凡中活出洒脱。这种“按自己心意生活”的态度,对现代人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