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去祭奠已故老友的场景,充满了悲伤和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东城日将曙,驱马入寒云"写天刚蒙蒙亮,诗人就骑马出发去祭拜故人。"寒云"二字既写实景,又暗示心情的凄凉。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坟地的景象:再也见不到活着的老友,只留下孤零零的坟墓;石雕的麒麟倒在地上,墓碑断裂长满青苔。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用清冷的泉水祭奠老友,却被风吹得泪流满面。这里"寒泉水"的"寒"字用得巧妙,既形容泉水温度,又暗指诗人内心的凄凉。
整首诗语言朴实,通过清晨赶路、坟地景象、祭奠落泪三个场景,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诗中"寒云""寒泉"等意象的重复使用,强化了悲伤的氛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睹物思人的哀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